當公司的員工與其他公司的招聘人員交頭接耳、更新自己在求職網(wǎng)站的資料、或者只是與競爭對手公司的員工私下交流,這些行為會讓你付出多少代價?時下流行的兩項應用程序叫車服務Uber與Lyft之間的爭戰(zhàn),引發(fā)各界用不同方式,來計算積極挖角會造成多大的經(jīng)濟損失。
科技新聞及媒體網(wǎng)站Verge報導,Uber派出持有手機預付卡和信用卡的「品牌大使」,他們會向「Lyft與其他競爭對手叫車,并招聘這些公司的駕駛,同時采用多項預防措施,以避免被發(fā)現(xiàn)。」CNN Money引用這份報導,并指出Lyft的內(nèi)部數(shù)據(jù)顯示,在2013年10月到2014年8月之間,有5,560件的叫車服務被取消。Uber承認有征召一般乘客加入戰(zhàn)局:「我們近期甚至進行一個計劃,利用數(shù)千名乘客來招聘其他眾多平臺的駕駛,每招進一位愿意嘗試Uber的駕駛,乘客就可賺進數(shù)百美元的Uber額度?!?/p>
其中很有趣的一點,不在于Uber該不該節(jié)制自己激進的挖角行動,而在于這件事突顯的現(xiàn)象,也就是對所有企業(yè)來說,策略的成功愈來愈取決于公司在人才市場上的競爭優(yōu)勢,而且與產(chǎn)品、服務、品牌市場上的優(yōu)勢同樣重要。
會提到戰(zhàn)略性人才限制的,往往是彼此連結的龐大全球供應鏈,以及高技術知識的工作,例如軟件工程師與研究科學家。然而,Uber與Lyft的故事發(fā)生在地方性服務的共享經(jīng)濟里。每一座大城市都有數(shù)百萬人在開車,Lyft和Uber真的有必要擔心競爭對手挖走一些駕駛嗎?有必要,因為合格又有動機提供共乘服務的駕駛數(shù)量有限,而這些駕駛是Uber和Lyft與顧客交流的唯一渠道。找到好的駕駛,就等于掌握了市場。彼得.拉姆斯特(Peter Ramstad)與我合撰的《人力資源之外》(Beyond HR)一書中,描述康寧公司(Corning)在1990年代,如何借由掌握一小群合格又關鍵的工程師,主宰中歐的平板玻璃制造。因此,這樣的現(xiàn)象不是什么新鮮事,只是這種現(xiàn)象變得愈來愈普遍、快速,而且更加多樣。
試圖阻止激烈挖角的行為,愈來愈徒勞無功。美國速食業(yè)者Jack-in-the-Box的員工,在上班時間就能夠和麥當勞的員工聊天,某家公司的工程師輕易就可以和競爭對手的工程師牽上線。捷步(Zappos)不再使用制式的招聘訊息,改為設立一個「內(nèi)部人士」網(wǎng)站,給那些「有一天可能會有興趣來捷步上班的人」使用,好讓他們「訂閱、保持聯(lián)系、用真實姓名與樣貌和真人談話,有機會認識我們,也讓我們有機會認識你?!刮④浌緸榱颂鎯?nèi)部的Kinect for Windows團隊招募工程師,使用名為豬群(The Swinery)的餐車,供應胡椒培根,佐以各種醬料,像是起司醬、甜辣醬、花生醬、楓糖醬、巧克力醬。這輛餐車午餐時間就停在奧多比(Adobe)和Google公司附近,車上的員工就是微軟的招聘人員。
所以,Uber與Lyft應該停止把重點擺在這類招聘活動是否合宜,而是要問一個更加關鍵的戰(zhàn)略問題:Lyft或Uber(或是其他人)會不會替駕駛制定出最佳的「價值主張」?這可能已經(jīng)在發(fā)生了。隨著這場爭端漸漸平息,Uber與Lyft雙方都試圖說明自己是更加關注自家駕駛福利的一方。
所有領導人在面對關鍵人才時,都必須問自己上述那個問題。正如共乘駕駛人員一樣,科技讓公司的關鍵人才很容易就能得到其它工作。Glass Door)Monster.com、Linkedln都是大眾耳熟能詳?shù)娜肆χ俳楣?。更近期的例子則有Mediabistro.com的AgencySpy頻道,提供一系列的Cubes影片,介紹各創(chuàng)意單位的工作空間里真實的工作人員。此外,你手下的人才將會有愈來愈多不同且容易取得的工作機會,而且跳脫傳統(tǒng)的全職工作模式。
在共乘制度中,駕駛只要觸碰一下手機,就能找到新的工作機會并跳槽。今日,通過傳統(tǒng)就業(yè)市場的束縛,以及獎勵、升遷、公司文化等人力資源實務,你的關鍵人才也許看似安全地隔絕于外界。不久之前,計程車和汽車接送服務業(yè)者也是這么想。如果你還把心力擺在如何阻止員工利用上班時間找其它工作,那么你就完全忽略了一個更重要的問題:你的關鍵人才代表你的戰(zhàn)略實力,但你的戰(zhàn)略能讓你公司成為關鍵人才的最佳選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