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里希.尼采因下面的主張而惡名彰昭:「世上沒有事實,只有解釋。」理解是一回事,但沒有客觀的事實,他的評理似乎明顯充滿謬誤。然而,如果此一主張用于描述人類心理,恐怕未必有錯。換言之,若他的意思是,人們經(jīng)常混淆事實和個人詮釋,那么他確實點出了問題所在。
我的上一篇文章中主張,承認無知(脫口說出「我不知道」)是智識誠實的象征。但明顯地,很多人確實懂一些事情,少部份人也確實懂得很多。挑戰(zhàn)在于如何區(qū)分二者:你如何辨別他們是真的懂某件事,還是假裝很懂?
哲學家花了很多時間思考這個問題,也提供了很多答案。我想當各位站在飲水機和坐在會議室時,反思哲學家提出的答案,或能從中受益;甚至(更頻繁)的套用它。
或許智識論中最正統(tǒng)的解釋為,知識經(jīng)證實為真的信念。據(jù)此,一人可以主張,如果信念事實上是真的,而且可以證實它為真,則某人的信念即為知識。馬克可以主張史蒂夫操弄他的銷售數(shù)字,如果:(1)史蒂夫確實操弄他的銷售數(shù)字(真實條件);以及(2)馬克有充份的理由相信史蒂夫在操弄銷售數(shù)字(證明條件)。
如果馬克證明信念的理由是,史蒂夫是個渾球,而且看起來鬼鬼祟祟,這樣的論述讓會讓我覺得他無權主張他知道史蒂夫揑造數(shù)字;即便史蒂夫確實有揑造數(shù)字。馬克有權用揣測、推斷、假定之類的方法,指出史蒂夫正在進行不法的事情;但他無法合法主張知道他有這么做。類似地,一名經(jīng)濟學家用錯誤的理由推論經(jīng)濟將衰退,也不能宣稱他知道經(jīng)濟即將衰退。即使人資主管預期應征者會有好的表現(xiàn),也不能因為他和她的兒子同一天生日,就在雇用他時說知道他會有好的表現(xiàn)。
接下來的問題很明顯的就是「怎樣才算證明?」關于這點沒有標準答案,我也不覺得我們需要有。我反而相信知識的經(jīng)驗法則──簡單的追問,有助判斷如何處理某人提出的主張。當某人提出一項主張時,簡單追問他是基于事實或是解讀(如主觀判斷);然后再接著詢問背后的理由。之后,就由你自行判斷,根據(jù)你得到理由,決定此一主張的可信度有多高。
假設你和同事外出用餐,某人不經(jīng)意提及:「馬克斯自大、不誠實、控制欲又強?!惯@是事實嗎?還是主觀詮釋?這項對同事的強烈指控背后理由為何?除非要求提出合理的解釋,否則餐桌上的其他人之后對馬克斯的看法,很可能受此沒有根據(jù)的指控影響。受此先入為主的想法影響而評判馬克斯,我相信對他而言很不公平。而且不要忘了,哪天你可能就是馬克斯。
其實只要常問:「你怎么知道?」不只是好事,更是對的事情。
對很多人而言,這可能是個理所當然的主張。但我經(jīng)常在許多場合目睹,明顯是自我解讀的主張,卻呈現(xiàn)得像事實一般,我很擔心,聽到的人會信以為真。所以,當你因為覺得我在說些很明顯的道理而把這篇文章擺到一旁時,請先做個簡單的測試,問問自己:「我怎么知道自己真的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