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yè)有時進退兩難,一方面想確定組織的長期結構和策略,另一方面又意識到世界處于一個不斷變化的狀態(tài)。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他們主要注重靜態(tài)因素,可近年來變化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富戲劇性,變化如此之大,使整個管理部門現在全都把全部精力用在變化這個主題上。
對于這種左右為難的困境,加拿大的企業(yè)管理學者亨利·明茨博格(Henry Mintzberg)做過經典分析,在一次分析中他曾講道一個學生問他利用自己書中描寫的結構和力量因素是打算“玩拼圖游戲還是玩樂高積木,”他說他把它們都放在一起組成若干個不同組織的構型。明茨博格寫道:“換句話說,我是說把所有這些組織因素以固定的方式組裝在一起去創(chuàng)造熟悉的形象(靜態(tài)的)——還是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它們去建立新形象(動態(tài)的)?我不得不回答說,盡管我認為積木可以組合成幾個新的形象,但我一直在推銷拼圖玩具。但是,我立即開始考慮玩組織積木。構型出來以后好極了,可不幸的是:有的組織總是構建不起來,所有的組織有時構建不起來?!痹诓粩嘧兓氖澜缟?,樂高積木能使你站得更穩(wěn)一些。
羅莎貝絲·摩絲·坎特(Rosabeth Moss Kanter)主要因其變革管理著作而聞名。她的《變革大師》(The Change Masters)一書被標榜為“思想家的《追求卓越》”,后者更為流行,由彼得森和沃特曼著,比前者提前一年出版。查爾斯·漢迪(Charles Handy)是另一位潛心撰寫變革管理的商務作家,他認為“間斷性的變革”是現今工作場所中唯一的恒定特征。
這種對變化性質的仔細研究和尋求合適的類比遭到了一些人的批評。在《炒作背后》(Beyond the Hype)一書中,羅伯特·艾克爾斯(Robert Eccles)和尼汀·諾瑞亞(Nitin Nohria)說:“管理人主要擔心的應該是個人間的鼓動行為,而不是無休止地談論世界是什么樣子。”他們認為,目前有關變化的哲理性質比如何管理企業(yè)以及企業(yè)里的人討論的還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