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造外型亮眼、容易使用的產品是一回事。但要創(chuàng)造能持續(xù)改善、讓人愉悅、范圍持續(xù)擴大的絕佳體驗,則是另外一回事。前者是用戶體驗,后者則是顧客體驗。
人們經常交替使用這兩個詞。但一般來說,用戶體驗專注在設計某種裝置或熒幕,以及在這些裝置上發(fā)生的互動,顧客體驗則是把這些互動,逐步地與其他許多分散的接觸點交織在一起,其他的接觸點可能包括第一線員工、促銷電子郵件、商店的環(huán)境等等。
例如,Google地圖長久以來都是移動地圖應用程序的最高標竿。然而,Google依舊不斷更新地圖,讓它變得更好。像是Google推出單指縮放,而不是較麻煩的雙指縮放,而且這個程序現(xiàn)在還提供精準的車道轉換指引,像是:「開到左邊兩道,然后接到…」。
這些例子都是不斷重復的用戶體驗:它們改善應用程序的實用度和可用性,但始終局限在應用程序本身的有限互動。
然而,Google同時也嘗試提供更加整合、涵蓋各個接觸點的顧客體驗。例如,手機和桌上型電腦版的地圖,會共用你的搜尋歷史,這是很棒的整合。假如你原本在家里搜尋某個地點,幾分鐘之后你開車準備前往該處。你之前才剛搜尋過的資訊,會列在手機歷史清單的最上方。這個設計既聰明又有用。
我最近的一個體驗,是說明Google對顧客體驗用心的好例子。Google對移動地圖應用程序做出的某個變更,讓我很生氣,甚至氣到使用那個程序內建的反饋機制,把我的意見傳送給Google。是什么讓我如此生氣?原本用來說明車流量的紅、黃、綠線,被改得非常細,以致難以和琥珀色的道路區(qū)分。我是說真的,對舊金山灣區(qū)的通勤交通來說,這真的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我查了一下Google Play的應用程序商店,看看是否有其他人也注意到這件事。結果沒有人注意到。所以我就通過移動程序本身,寄出了我的抱怨信,然后收到了制式的「感謝您的寶貴意見」信息(嗯,隨便啦),之后我就沒有再多想些什么。
沒想到,幾周之后我收到來自Google的信:
我不禁脫口而出:「哇!」光是獲得回應就已經讓我非常震驚,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如此個人化的回應。
確實,當我再次檢查自己的移動地圖程序時,線條已經恢復成原本清楚易辨的粗線,而且我不必更新。(我猜測,我是地圖車流量甲/乙測試的一部分,因為沒有其他人評論這個介面變更,而實際上我也不用下載更新就能改變線條粗細。我推測Google可能只需要切換虛擬開關,就能恢復原本的粗線設定。)
顧客體驗任務完成:維持一段時間的愉悅,利用多個接觸點,回復顧客意見。忠誠度恢復。
創(chuàng)造這個愉悅的體驗時,背后有很多事情在運作。但如果我們逐層拆解造就愉悅體驗的各個要素,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一些做法,只要發(fā)揮一些創(chuàng)意巧思來應用那些做法,就能讓幾乎所有的企業(yè)從用戶體驗躍升為顧客體驗。
●整合各個接觸點。2015年的顧客所期待的,是把桌上型電腦、移動裝置、電子郵件、客服、銷售等等整合在一起的體驗,但要能維持一致整合的狀況并不容易。想做到這點,必須在功能與設計上培養(yǎng)跨團隊的組織協(xié)同合作能力,并思考各個接觸點如何作為銜接其他接觸點的通道。
●別忽略幕后作業(yè):流暢的多接觸點體驗,憑藉的幕后的一套基礎架構,能夠傳送許多「無聊的」顧客資料到各處,好讓每個接觸點都能夠利用這些資料。我們應該可以說,Google面臨的挑戰(zhàn)如此巨大,恐怕比所有其他公司面臨的挑戰(zhàn)都大,也因此,前述的地圖個人化回復意見例子,會如此讓人吃驚:包括把回復意見都分類編目并加上標簽;掃描內文,以便尋找關鍵字,并作為后續(xù)回應的依據(jù);持續(xù)確保甲測驗和乙測驗的受試者相互獨立。
●讓體驗變得個人化:了解個別顧客的情況,并表達自己了解他們的具體需求。在地圖的例子中,Google做到這一點的方式是,重述我原先提出的意見,然后根據(jù)我的意見采取移動。
●讓反饋意見成為顧客體驗的一部分:你如何判斷自己提供的顧客體驗是朝正確的方向前進?當然是透過顧客意見。所以,你該讓搜集顧客意見成為顧客體驗的一環(huán),正如Google所做的—就連顧客反饋意見機制本身,都是讓人感到愉悅的來源之一。
想提供絕佳的顧客體驗,就不只著重與個別顧客互動的表面細節(jié)。你必須建立一種心態(tài),長期采用系統(tǒng)性的觀點,來審視顧客的需求與自己的組織,并搭配這種觀點來運用各種能力,以整合各個接觸點。假如你才剛準備從用戶體驗,躍升到顧客體驗,就應謹記這些原則,幫助你走向正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