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職場人士最頭疼的事情就是公司內的人際關系。當體會到被同伴拋棄的痛苦后,職場人士都會有這樣的疑問:
“人際關系到底是什么?”
人們會因為同事不懂得自己的心思而感到非常難過,也會因為信任的公司最終拋棄自己而借酒消愁。內心的傷害最終將轉化為復仇心理,用“我也要變得狠毒”、“等著瞧”等等來武裝自己。
天天抱著仇恨生活的人會非常疲勞。而最危險的就是將個人的怨恨轉化為對團隊的怨恨,并最終轉化成對全公司的怨恨。
那么,有沒有既不被他人的行為和公司的決定傷害,又能保持良好心態(tài)的方法呢?當然有,那就是建立沒有“后顧之憂”的職場人際關系。
《史記》中記載的兩個故事很好地揭示出人際關系的本質。
戰(zhàn)國時期有這樣兩個人物,張耳和陳余。他們有著愿意為對方而死的兄弟情義。比親兄弟還親密的友誼是他倆成為摯友的基礎。
隨著亂世中環(huán)境的急速變化使兩人的關系慢慢變質。張耳的國家受到了秦軍的圍攻,陳余卻拒絕派兵增援。隨著張耳的憤怒逐漸加深,最終他倆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憤怒瓦解了感情,誤會產生了憎恨。
如果一開始就沒有信賴,那么就不會對彼此造成傷害,如果從一開始就有意識的懷疑,那么就會有抵御背叛的免疫力?;ハ嘈刨?、依靠的關系反而使他們體會到刻骨銘心的背叛。
還有另一個例子,戰(zhàn)國時期,在齊國當宰相的孟嘗君門下有三干多名食客,在列國中享有很高的聲望。對于這些食客,孟嘗君絲毫不敢怠慢。他認為這些食客就是自己名望的保障。
但隨著他被齊王罷免官職,地位一落干丈,周圍的食客們便接二連三地離開他。此時的孟嘗君一定覺得人際關系是多么的脆弱。他用自己的財產厚待他們,得到的回報卻是冷漠和背叛。
之后,孟嘗君在唯一留下的食客馮諼的幫助下,成功復職。但想起曾被食客拋棄的感覺,他就難以抑制心中的怒火,對馮諼說:
這些人曾經拋棄我,現在怎么有臉再來見我?我真想往他們臉上吐口水。
聽到此話的馮諼開始講述自己對人際關系的理解:
這世上有理所當然的事。比如早上太陽升起,晚上太陽落下,人也早晚都會死,這就是理所當然。
馮諼繼續(xù)說道:
早上人們雖然都搶著去趕集,可一旦太陽落山,人們就會頭也不回地離開那個市場。因為已經買到了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并且市場上也沒有什么東西可買了。因此人們一到晚上就會對集市失去興趣,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馮諼最后總結道:
富貴榮華時朋友多,貧困卑賤時朋友少,這也是人之常情。因此不要太傷心,請像以前一樣對待他們就是了。
人際關系的本質就是利害關系。如果人與人之間不能正確理解得失,那么就無法建立起關系。這聽起來有點冷酷,但這個道理在朋友和戀人之間也同樣適用。朋友之間的利益關系如果保持平衡,那就能維持“不變的友情”,相反就會招來背叛。
當然也會有不同的說法,比如“經常見面就能維持關系”、“一起喝酒就會建立快樂的關系”等等。但是“經常見面”的關系,本身就是滿足相互需求的利益關系,甚至可以說,愛情就是最高的感情利益關系。
“人際關系就是利益關系”不等同于簡單的“交換”,而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內在原則,也是可以避免讓你受傷的重要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