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司說了一個冷笑話。
上司把咖啡灑了。
上司不小心摔倒了,大家哈哈大笑。
當遇到類似這樣的情況,即對方正感窘迫的時候,正是你說服他的大好機會。如果對方出現(xiàn)的是重大失誤,當然會情緒低落;然而,如果對方只是出現(xiàn)了小小的失態(tài),最多只會害羞地一笑而過,這個時候正是你求人辦事的絕佳機會。
比如,申請緊急年假、到期的經(jīng)費報銷等,提出這些請求的最好時機,就是在你的上司剛剛出丑之后。令人吃驚的是,因為自己的失態(tài)而感到窘迫的人,非常容易同意別人的請求。所以,這聽起來雖然有些狡猾,但在這個時候去請求上司是很管用的。
人們因失態(tài)而感到窘迫時,為什么會輕易應(yīng)允別人的要求呢?馬薩諸塞州波士頓大學的心理學家羅伯特·阿普斯魯博士用一個很獨特的實驗解釋了這一現(xiàn)象。
實驗兩個人一組,來驗證“我們的第一印象是如何形成的”這個課題。實驗中,素不相識的兩個人見面后,其中一個人要作出讓人感覺很窘迫的舉動。為了與之比較,還會安排另外一組的一個人作出正常的舉動。
讓人感到窘迫的舉動:
- 跟隨音樂快樂地跳舞。
- 假裝聽到一個好笑的笑話,連續(xù)笑30秒鐘不停歇。
- 假裝是小孩子,撒嬌地說: “今天我不要去幼兒園嘛?!?/li>
正常的舉動:
- 安靜地聽音樂。
- 在房間中走動。
- 出聲數(shù)到50。
做完這些動作后,他便離開房間。這時,真正的實驗才剛剛開始。
實驗人員會裝出若無其事的樣子問每組中留下的另一個人:
“你愿意參加我們研討班的項目嗎?”然后對那些表示同意的人提出
第二個問題: “你可以參加幾天?”結(jié)果顯示感到窘迫的那些人,接受請求的人數(shù)明顯要多。
人在產(chǎn)生羞恥之類的負面情緒時,都希望能盡快恢復(fù)常態(tài)——阿普斯魯博士這樣解釋。因此,這個時候人們都希望能通過“對別人熱心”這樣的正面情緒沖淡負面情緒,所以才會積極地幫助別人。
從上述實驗中不難看出,在上司做了一些窘迫的事的時候,就是我們向他提出請求的最佳時機。平時板著臉、難以接近的上司,在失態(tài)后很容易就能接受你的請求。